本節討論中文介面翻譯的相關議題。本節的目的只是把問題點出來,請使用者注意。還是要謝謝中文介面翻譯的工作人員,謝謝你們默默的付出。
翻 譯從古至今都是一件難事。看似容易,但要做得好其實很難,要下很多苦心。如果每個字都是Red、Green、Blue一般,倒也天下太平,也就沒有翻譯這 門惱人的學問。偏偏就是會有很難翻的字詞,例如:Guillotine、Flip、Transform、Channel,有些概念的形成中英文不同源。有 些詞類的使用,中英文巧妙不同。有些概念的串聯,中英文語法不同。
“s”無法翻譯,例如:「Layer與Layers」、「Image與Images」、「Color與Colors」。
若細究“s”的意義,還真的挺有趣的!
「圖片」面版用來切換與管理多個影像視窗,因此用Images。「圖片」選單裡的功能,例如:水平鏡射、垂直鏡射,都是針對單一影像,因此用Image,不加s,省略冠詞。“s”若翻譯“們”,反而累贅且多餘。
Tools出現在選單中譯成工具,Tools出現在面版中譯成工具箱,這種彈性的譯法,是很好的,Tools某些時候確實與Toolbox相當。Scale當動詞譯成縮放,當名詞譯成比例,也不錯。
以下條列中文介面中值得注意的特點。
1. 「選取」還是比「選擇」讓人習慣。搜尋OpenOffice說明內容,推敲「選」字所產生的語感,應該還是「選取區域」會比「選擇區域」讓人習慣。因為「Select」已經譯成了「選擇」,因此撰寫GIMP的文件時,只好「選取」與「選擇」兩者搭配混用。
2. GIMP 2.6版將Image譯為圖片。大多數時候,其實影像、圖片、圖像、圖形都可以用來描述Image Window所呈現的內容物。有些時候,「影像」一詞會比較好,「圖片」比較無法讓人理解「一張圖片可以包含多個圖層」。比起「圖片」,「影像」所指涉的 意義較廣,例如,影像工作者。作業系統所管理的記憶體內容也稱為Image、Image File,通常稱為映像、映像檔。
3. 有很多相同的中文名稱,是因為沒有區別英文的單複數而譯成同名。但須注意名稱相同,選單位置不同,其功能可能不一樣。
4. 有些同名的項目是重複的功能,是為了方便用戶操作。
5. 一如設計英文選單的人,希望用最少的英文字來命名一個功能,譯者總希望用最少的中文字來翻譯一個功能。也有很多譯得很恰當的詞語,例如,Noise譯成「雜色」,Light and Shadow譯成「光影」。
6. 介系詞也是翻譯的難處之一。因為概念的串聯,中英文語法有所不同。例如:「Alpha to Selection」翻譯成「透明區域轉為選擇區域」,已經是完整的句子,「轉為」是動詞。「To Path」翻譯成「移動路徑」也並非不可,但容易讓人心生混淆。很多To都翻譯成「轉為」或「至」,「To Path」的To卻成了例外。因為「移動」已經用在描述「移動工具按鈕」,而移動工具本身又有「移動路徑」的功能。
7. Color Picker的小圖示是吸管 。「Color Picker」翻譯成「顏色選擇程序」也並非不可,但由於「選擇」兩字已經大量用於「選擇工具」,Color Picker可簡單地翻譯成檢色器、選色器或滴管。
一個字、一個詞譯得妥貼與否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使用者要以一個整體來理解選單中的項目。以「選擇 / 由路徑轉換」來理解「由路徑轉換」,以「選擇 / 移動路徑」來理解「移動路徑」,如此就不容易誤解其功能。
一 個英文字能承載多少意思?一個中文字又能承載多少意思?不管是英文字或中文字,若是放在影像處理軟體裡,使用者就要盡量往「編修影像」這方向聯想。上述的 例子扼要地說明了翻譯的困難。如果在英文版的GIMP裡遇到有點熟又不太熟的語彙,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。再不然,就查詢英文版的使用手冊。
以下,展示幾張附圖說明本節已討論的內容。
下圖是「浮動式對話盒」選單,選單的英文名稱是Dockable Dialogs。浮動式對話盒就是具有嵌合能力的面版。請注意,Layers、Channels、Paths字尾都加了“s”。
下圖是工具箱面版,英文名稱是Tools。
下圖是「OpenOffice.org說明」的對話盒,搜尋與「選」字相關的功能。
下圖是移動工具的選項面版,移動工具可移動圖層、選區、路徑,目前的設定是「選擇特定的路徑再移動路徑」。